从“被迫丁克”看社会缺陷
发表时间:2008-05-29 07:27:00     文章来源或作者:原创    25       浏览次数:2119

  提起“丁克”,人们都会有“小资”的感觉。“丁克”是英文DINK的音译,而DINK 是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写,其原意是“双收入没孩子”, 即夫妻双方都工作,有收入,却不要孩子的家庭。

  据说,“丁克”家庭往往思想前卫,讲究生活质量,日子过得很潇洒。自然就带有“小资”的味道了。可是我知道有相当的不要孩子的家庭并不“小资”,他们不要孩子并不是因为思想前卫,也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是养不起孩子。是贫穷和对前途的无望,使他们不得不选择不要孩子。他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丁克”家庭,他们的不要孩子与DINK无关。他们只能算是“被迫丁克”。

  比如某“丁克”家庭,先生在仓储式超市做“团购促销员”,月工资850元,无交通补贴,无通讯补贴,自己花钱买票去“促销”,超额可以提成。但是,由于定额非常的高,全年只有春节和国庆节前能够拿到提成奖,每次不超过1000元,其余月份只能拿干工资。完不成基本促销任务还要扣20%的工资。这位先生的月实际收入约500元。(除了因完不成任务被扣20%外,还要支付促销过程中的交通费和电话费。)而妻子是化妆品公司的“业务经理”,基本工资500元,提成有奖,主要销售区域是重庆周边的县城,出差一天补贴40元,这40元包括住宿费、伙食费、电话费。车票可以报销。但出差补贴不能预支,也不能在每次出差结束时报销,只能在次月的25日以后报销。也就是说,该“业务经理”每个月要自己先垫付2000元左右的住宿费、伙食费、电话费,以及火车票和汽车票的钱。销售提成约有600元左右,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低一点。所以,妻子的月收入约为1100元左右。夫妻两人的月收入总计为1600元左右。他们无力买房,想都不敢想,只能租房。一室一厅的住房,地点稍有点偏僻,月租300元,水电气,物业管理,垃圾处理费,污水处理费,都是免不了的支出,每月150元左右。小家庭的伙食开支节约着用,每个月500元左右。夫妻二人都没有医保,单位说要办,至今没有办。妻子因病住院,丈夫晚上要另外打一份工,多挣点钱,加上亲友支援,好不容易度过了难关。从此,每个月固定存下200元,以备急病之需,免得到时候抓瞎。如此一算,他们哪里还敢要孩子?而生存状态与此类似的年轻人,又何其之多?

  宁波市委书记在会上引用民间顺口溜:“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跟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应该不是“造谣”。由此可以推知好多似乎是“丁克”家庭的,他们之所以不要孩子的真相所在。他们确实是“被迫丁克”一族。

  因此再次想起曾经引用过多次的事例。50年代我有个小学同学,家里弟兄姐妹共5人,他的父亲是工人,七级工,母亲是家庭妇女,这位同学和他的兄弟姐妹从来没有为学费发过愁,他们家也从来没有为看病和住房发过愁。同学和他的兄弟姐妹,有一人上大学,三人上技校,一人上山下乡,后来也进厂当工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工作,可以养活5个孩子,以及家庭妇女的妻子。而现在两个人工作,只能勉强糊住两人的口,根本不敢要孩子。这总有某些不对吧?这里应该存在某种社会缺陷吧?

  本文不争论“昔不如今”还是“今不如昔”的问题。那种争论就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不会有结果。我们面对现实,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夸大也不缩小。昨天是母亲节,人们用了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歌颂母亲,歌颂母爱。一个正常的女性,成为母亲是她与生俱来的权利。可是确有某些正常的女性因为贫困,因为对未来不可知因素的畏惧,不得不选择不要孩子。这不是很令人感到悲哀吗?

  所以我说,在保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同时,是不是再增加一条:让我们为愿意当父亲、愿意当母亲的年轻人提供一点基本的保障,只要不想“丁克”,他们就可以不“丁克”!我们的社会应该为消灭“被迫丁克”而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