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孝感乡”移民研究的重大发现
发表时间:2008-05-06 17:31:00     文章来源或作者:原创    1426       浏览次数:4189

 麻城市政协委员、麻城文史研究中心“孝感乡现象”研究会成员刘明西先生,近日在麻城《邹氏宗谱》中找到了一篇明末清初麻城邹知新的《都碑记》,彻底解决了有关孝感乡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刘明西先生讲,麻城邹氏家族重修家谱时,将邹知新的十四篇文章,抽掉了七篇,只保留了清代《麻城县志》已收录的七篇。刘明西的一位邹姓朋友既觉可惜,又怕这七篇文章丢失。于是,就送给了刘明西。《都碑记》就是其中一篇。这篇《都碑记》的出现,最少解决了有关孝感乡研究中的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证明了孝感乡的存在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而且其乡都就在今鼓楼街道办事处的沈家庄。碑记云:“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昔麻邑存四乡,独孝感乡有遗碑。”其实,邹之新所说的着通孝感乡都碑,刘明西早在二〇〇五年就跟我提过,并告之此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鼓楼办事处一村级小水库时,被作为修建坝底水的石料使用了。于是,我带市博物馆和鼓楼办事处有关同志,挖开了水库坝底,结果没有找到。据该村老年人说,石料捡来的当天晚上,少数村民就将凡是刻有文字的石碑全部偷走了。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我们在一厕所墙上就发现有三块清代碑刻。

第二,解决了孝感乡的得名时间和原因。碑记曰:“(孝感乡)始自汉。传闻同里赵氏至孝,奏之,册为四乡之宗正。”

第三,朱元璋确实下过移民诏书,只不过史籍缺载罢了。此可补中国移民史研究之资料不足。邹之新说:“往牍曰:‘当洪武初,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统属七县。未几罢之。永乐中复旧治。’”这个“往牍”是一份什么文件,我们今天已无从寻觅,但“迁诏”下达以后,麻城县即将县堂迁至孝感乡都办公,看来是专门办理移民事务的需要。而且,随着移民事务的越来越繁重,遂于洪武十年升孝感乡为散州。所谓“统属七县”,当指办理七县的移民事务。

第四,碑记曰:“遥闻豫章人鸠集悦余,乐而忘归。自赵宋胡元以来丁旺,常为乡之患害。明圣初云,传蜀地土广,川道虽险,乡之迁入皆居之。”从此可以看出,自明玉珍带走数万麻城将士入川以后,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与“湖光填四川”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五,碑又记曰:“都门之阳有碑碣,额镌‘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  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秋邑侯陈兴谨识’。背阴有字,铭文漫辨。《志稿》云:‘陈侯有才能,常乞其旧。而朝廷无旨,乃泐于石,自以怀怨。’夫谓旧舍故以继乡都,起废重兴之。以是亦复存之意,以复全盛,尚义崇孝也。彼其近周,破垣环故井,荒草冠遗坛。”知“孝感乡都”碑为成化二十三年由麻城知县陈兴所立,其时离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只有十五年。

除此以外,该文对于研究有关麻城人文历史也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刘明西先生以经营苗圃为业,但他对地方文史和民风民俗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痴迷式的执着。工作之余,四处询风问俗、搜罗古董。笔者在《麻城孝感乡移民问题考辩》一文中的“麻邑四乡坛域图”印模,就是他提供的。那是去年四月,安徽的一位名叫熊连可的同志,来麻城参加熊氏宗亲会,报到时出示这一印模。但负责报到的人认为此印模没有什么价值,没有接受。恰巧刘明西先生在旁边看到,他马上觉得这是一件证明孝感乡存在的重要物证,于是就复印了一张保存下来,并送给了我。

四月二十五日刘明西先生带着我和四川省社科院周友苏院长、陈世松教授,还有四川大学的孙晓芬、李映发教授,专程到沈家庄探访了《都碑记》里提到的磨子场。刘明西说,磨子场原来有九盘磨,现在只剩下了三盘。当我们面对着那古老而又巨大的石磨时,还有谁会怀疑古孝感乡的存在呢?

说实话,刘明西先生这种执着专注的精神,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但正是他这分执着,使专家学者减少了多少艰辛而又繁琐的考证,使多少孝感乡的质疑者豁然释怀而兴致更浓!

我们真诚的期望刘明西先生能有更多新的发现!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