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部: 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在南部: 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 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在北部: 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修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 在中部: 民国《资中县志》:“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本省当元之季,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东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齿甚繁。考其原籍,通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多。” 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 江津《幸氏族谱》:“宋末年间,仲式祖由江西迁楚麻城孝感乡。因徐寿辉兵起,复自楚避乱入蜀,携祖妣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笋里梅村幸家湾数年。” 谁也无法统计,从孝感乡到底迁出了多少人口;谁也无法相信,区区一个小乡,为何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人口输出量;谁也无法推算,现在的四川人中到底有多少人不是孝感乡的后裔! 其实,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有人对此提出怀疑:“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这多;且湘楚州县与蜀邻比者尽人皆可以移住,何以独适孝感一乡?” 下面,我们通过史料的搜寻来看看麻城县孝感乡到底隐藏着多少历史的秘密。 | 一 明初麻城四乡考
明初麻城的区划情况在清康熙9年的《麻城县志》中可以找到清楚的记载:
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 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
长期以来,对于孝感乡的存在,尽管四川移民的族谱和碑刻中屡有提及,但在麻城本土,由于只有《麻城县志》中这一条记载,似有孤证之嫌,因而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下面再提供两条证据,当可解决这个问题: 1、2007年4月,中华熊氏宗亲会在麻城召开。安徽省一位名叫熊连可的同志持一“麻邑四乡坛域图”的印模(见插图)参加会议,以此证明其家族源出麻城。此印是麻城古代表葬风俗中道士唱醮时必用的一种印章,名“翻天印”,又称“冥合章”。印章清楚地标明了麻城四乡的名称和位置,然将“仙居乡”刻作“仙女乡”。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明朝以来,“仙居乡”这一名称已基本稳定。那么,这枚印章的制作时间当至少在元末明初。
2、明代文人著述中也可以找到有关麻城孝感乡的记载。吴伟业《监察御史王君慕吉墓志铭》:“内江王君慕吉……讳范,字君鑑,一字心矩,慕吉其自号也。先世楚麻城孝感乡人。明初,始祖兴秀公避红巾乱入蜀,占籍成都之内江。”熊遇《江君文博墓志铭》:“文博名溥,姓阮氏。其先湖广麻城孝感乡人。元末避南锁红巾乱入蜀,家太平坝,遂为富顺县人。” 《麻城县志》所谓 “初分四乡”当然是指明初已分全县为四乡。孝感乡于成化 八年(1472)并入仙居乡,也就是说,孝感乡在明朝277年的历史中,存在了105年。但这并不等于说,孝感乡的寿命只有105年。其实,麻城四乡的设置,并非始自明初。据北宋王存的《元丰九域志》载:
麻城。(黄)州北一百七十五里。四乡。歧亭、故县、白沙、永泰、桑林、永宁六镇。有龟头山、永泰河。
不仅有四个乡,还有六个镇,可见人口规模之大。 再往前,我们还可以肯定,远在唐代,麻城就是四乡的建置。宋乐史《太平环宇记》: 麻城县,(黄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本汉西陵县,周大象元年置麻城县。唐元和三年三月并入黄冈县,后复置之。山原出茶。
乐史出生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卒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终年七十八岁。其《太平环宇记》所载政区建置主要以宋太宗太平兴国后期,即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后的制度为主要根据。因此,《太平环宇记》成书年代,距北宋立国才二十余年,故书中所言“旧四乡,今六乡”之“旧四乡”,可肯定为唐代麻城之区划情形无疑,因为五代十国战乱的五十多年里,对一个乡级区划进行调整是不可想象的。赵宋立国二十余年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将四乡调整为六乡,才是情理中事。又该书记当时黄州所辖三县,共有主客10951户。按三县平均,麻城约3650户,以每户5.4口计,口数约近20000。 麻城由四乡增置为六乡,当然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后又由六乡并为四乡,并乡的时间和原因,我以为是宋熙宁年间(1068-1074)的自然灾害所至。有史料记载,此期间江淮地区因数年大旱造成了历史罕见的大饥荒,致使人口锐减,其结果就导致了撤并两个乡。这先增后并的两个乡,我怀疑就是王存所记六个镇中的永泰、永宁两个镇。宋初麻城地区人口大幅度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于是设永泰、永宁两乡,近百年后的熙宁年间,才撤乡为镇。永泰、永宁的具体位置,当在人口密集的举水干支流附近的麻西至麻南地区。 那么,宋代的四乡中,是否有孝感乡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清宣统元年(1909)的《石柱厅乡土志》,就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的记载。 综上所述,麻城四乡的设置和孝感乡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除北宋初增置过六乡以外,至明初而并无变化。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乡”这一级组织相对于州县的频繁撤并省废来说,其稳定性要大得多。这一点,与它们在政权割据和攻城略地中无足轻重的地位是一致的。成化八年麻城改为三乡以后,清代“国朝因之”,直到清末乡之设置再无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于明初四乡的位置,尤其是孝感乡的方位,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从上述印模上看,麻城四乡的位置约如“Ⅹ”字形。但印章所刻只是表明大致方位,并不可能、也没必要十分准确。因此,我们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合并后三乡的位置为:“太平乡在县东,领四十三里;亭川乡在县南,领一十二里;仙居乡在县西,领三十九里。”(卷1)据此推测,初分四乡时,四乡乡界应为略微向左倾斜的“十”字形。孝感乡的位置在县南而偏西,仙居乡在县西而偏北。这样才能在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后,与《黄州府志》所记三乡位置相吻合。孝感乡的范围当包括现在的白果镇、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街道办事处南部,以及今红安县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这种划分,与麻城的地形特点是一致的,亭川、太平两乡为高山区,仙居乡为低山高丘区,孝感乡位于举水冲积平原上。 这样确定孝感乡位置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麻城西北光山州曾有仙居县,至宋南渡始废。西北境有仙居山(黄安建县时划入辖境)。应为仙居乡得名之源。又麻城县城西北十里亦有仙居山(今名五脑山),因麻姑在此成仙飞升而得名。城北还有仙居坊。 第二,孝感乡并入仙居乡,而仙居乡既在县西北,再往东是太平乡,则孝感乡只能在县西南。 第三,众多来麻寻根的四川人提供的地名中,我们只找到了寥寥几个历近700年沧桑仍未改变的故址,但已足够我们重现明初四乡,尤其是孝感乡的地理位置了。四川仁寿《李氏族谱》称:“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这里所说的“青山”,就在县西今顺河集镇南部,现在的麻城行政区划图上就可轻易找到,我们相信它已靠近孝感乡的北部边界。另据四川简阳《刘氏宗谱》称:始祖“刘千二公,原籍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锁口河。明洪武二年己酉入蜀,居简州正教乡。”这个“锁口河”地名仍存,是麻城刘氏望族聚居地,就在青山以东不到十华里的地方。 需要指出的是,曹树基先生认为,“黄安位于麻城之西部,孝感乡极可能并入了黄安。”曹先生用 “极可能”一词表示了谨慎地猜测,但这个猜测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孝感乡的方位,必须在仙居乡以西。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明清两代的麻城区划中,有这样一种划分的迹象。而相反的证据,除前述“麻邑四乡坛域图”的“X”形乡界外,还有乾隆《麻城县志》的一幅三乡区划图,该图所绘乡界恰如一个“丫”字。“丫”字的上部是太平乡,左边是仙居乡,右边是亭川乡。说明当时乡界划分均呈由城区向周围辐射型,各乡版土均与城厢接壤。 可以想象,孝感并入仙居乡以后,面积占总版图的二分之一,幅员过广,于是将县仙居乡北部若干里甲划入太平乡,使三乡面积大体相当。于是,太平乡辖区从麻东北扩展到麻西北,与黄陂接壤,乡界终于形成上面所说的“丫”字形状。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嘉靖42年设置黄安县时,从麻城划入的20里甲中,也包括太平乡部分里甲的原因。
二 孝感乡与孝感县辩 孝感乡既于成化八年(1472)并入仙居乡,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割太平、仙居乡二十里以置黄安县,遂使明中期以后的麻城人无有能言其事者。嘉靖十四年(1535)毛凤韶创修之《麻城志略》于明季失传后,麻邑缙绅知孝感乡者,亦只能记其撤并年份和大致里数。以故清康熙以后之《麻城县志》中,关于孝感乡之记载,除照抄康熙九年之内容外,再无增补。倒是孝感乡的移民们,在自己的族谱中,牢牢记住了这个魂牵梦萦、难以忘怀的故乡。代代相传、以至如今。 长期以来,无数的寻根者,都无法在麻城的版图里找到那个“孝感乡”的踪迹。问问路人或村民吧,谁都是一脸茫然、如闻奇论。无独有偶,距麻城 公里的地方却有一个孝感县(今孝感市)。跑去一打听,孝感县也确有不少人移民四川。然细细一想,族谱上明明写的是“麻城县孝感乡”,难道一个小小的乡,管辖范围能达到 公里的长江边上来?而且,在寻根访问中,不仅族谱均无法对接,甚至连族谱上所记小地名都无法找到。反而连孝感县的人都声称自己的祖籍也是来自麻城孝感乡。于是,满怀希望和激情移民后裔们,无不一头雾水,乘兴而来、失望而归! 平心而论,别说一般民众难以找到孝感乡,就连著名学者、人口与移民学权威专家葛剑雄先生曾专门派遣学生到麻城寻觅孝感乡,最后也还是无功而返。 于是,因孝感县而否定孝感乡存在者有之,将孝感县与孝感乡混为一团者有之。最近,还有一位同志在网上发表文章,说他参加第二十届客家大会学术研讨期间拜会了一位教授,并请教有关孝感乡问题。那位教授认为,古代以孝德治天下,故取孝感之名是极严肃的事情,不是可以随便使用的。要么有有关“孝悌”的重要事件,要么有履行“孝悌”的历史人物,如孝感县得名于孝子董永事迹。这位同志就以此为根据,质疑孝感乡存在的真实性。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只需一句话就能推翻他们的观点。这句话没多少玄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董永,并不是孝感县人! 董永事最早应见之于汉代经学家刘向的《孝子图》,然此书已佚。唐代《法苑珠林》卷62引用了该书有关董永的记载:“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辘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供丧事。”刘向是西汉末年人(前77-前6),可知董永为西汉时人。到三国曹植的《灵芝篇》里,故事就有了神话传说的成分了: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晋干宝的《搜神记》卷一,才有关于董永籍贯的记载。全文如下: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董永不是孝感县人,而是“千乘”人,千乘即今山东高青县一带,与孝感县相距上千里。第二,董永是西汉人,而孝感县得名在后唐同光二年(924),时间相差近千年。因此,以孝感县有董永故事而得名,而麻城孝感乡无“孝悌”事件为理由,来质疑孝感乡的真实性,是站不住脚的。何况,我们不知道孝感乡得名的“孝悌”故事,并不等于孝感乡就没有“孝悌”事件,只不过他象“孝感乡”这个名字一样,还有很多我们暂时没有弄清的秘密罢了。 关于孝感乡与孝感县,由于资料不足,我们目前还不想说得过多,只提出几点供大家讨论的思路:一是孝感乡得名的历史可能比孝感县要悠久得多,而孝感县于后唐同光二年改孝昌为孝感,与麻城孝感乡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二是孝感县在历史上一直是麻城移民的目的地之一,其滥觞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大移民时代;三是孝感县在明代初期不仅没有向外移民的能力,甚至被撤销建置,并入黄州府,并从麻城大量输入人口;四是在孝感县的总人口中,麻城移民后裔的比例估计最少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三 孝感乡的里户数和人口
按照明朝的规定,在乡村中,人户被编成里甲。每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下百户为10甲,每甲有10户。这个规定到洪武14年(1381)开始规范化推行,同时规定每十年重新册定一次人口。前引康熙《麻城县志》有一个令很多人费解的问题,即原额分乡里数加起来超过了总数,等于137里,而不是130里。其实,这两个数字也不矛盾,成书于天顺年间的《大明一统志》和弘治《黄州府志》均记载麻城为135里。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又记麻城为120里。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记载,正可以说明明朝初年麻城人口减少的速度之快。 上述引文中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按原额全县137里,亭川乡只占总里数的22.3%。成化8年由25里并为24里,只减少1里,故其辖境亦应较为稳定。而太平、仙居两乡由112里并为50里,减少62里,说明两乡为麻城人口主要输出地。二是太平、仙居的原额112里中,既然包括了孝感乡的里数。那么,即使按三乡平均算,孝感乡也应有37里,何况孝感乡位于人口稠密的麻西南平原地区。因此,明初的孝感乡,当至少有4000余户,约2.5万人。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在洪武14年(1381)开始在全国通过编制赋役黄册推行里甲制度的。前引康熙《麻城县志》所说的原额130里(实为137里),应该是这时编定,并且是严格按照110户为一里编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算出当时麻城的总户数约为14300户,总人口约为8.5万(按户均6人计算)。即使按照6‰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明初至洪武14年,麻城人口应有90760以上。也就是说,14年时间,麻城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4000多人。这4000多人的消失,唯一的解释就是迁出了麻城。其中,孝感乡人至少在2000人左右。
明代麻城户口表 表1: 年 代 乡数 里 数 户 数 口 数 户均 明 初 4 137 约15000 约90000 洪武14年(1381) 4 130 约14300 约85800 洪武24年(1391) 4 130 16252 122349 7.5人 成化8年(1472) 3 94 约10340 约72400 弘治5年(1492) 3 94 13423 131493 9.8人
注:洪武24年、弘治5年户口数均据弘治《黄州府志》卷3。康熙 《麻城县志》记洪武24年户15809,口105112。我们认为前者更准确。
四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与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
我们以明初麻城的9万人为基数,以6‰的递增率计算,到成化8年,麻城总人口应该约有9.6万人。据表1知麻城成化8年实际约有7.2万人。也就是说,麻城全县人口输出能力只有约2.4万人。那么,孝感乡大量输出的人口是从那儿来的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有关麻城和孝感乡的人口来源问题。 元末明初,江淮之间陷入长达十余年的战乱当中。西有陈友谅,中有朱元璋,东部则有张士诚,各路英豪崛起,相互厮杀火并。人口的急剧减少,使这一区域成为战后移民充实的主要地区。 麻城县位于大别山与长江之间,境内多高山丘陵,只孝感乡全部为土地肥沃的平原,自然成为移民们定居的理想选择。 民国麻城《陈氏宗谱》称:“我始祖陈太大人,系江右饶州府人氏也。饶州生齿繁庶,穿木为田,难容耕凿。开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门户,闻红头巾作乱,杀戮甚众,土旷人稀。太祖乃抛弃故里,自饶历鄱阳风涛,经历险阻,至湖省黄州府,访黄麻二县界地,名黄泥畈落钗河古刹天齐庙一带,此处人心醇而风俗厚,遂以旅人寓焉。” 乾隆麻城《胡氏族谱•序》则称:“始祖胜三公生元顺帝年间,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罗塘乃其居址。尔时初被徐兵凶毒,继而友谅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无宁所,草木皆惊。一时望风远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迁麻,其偕来胞兄荣一荣二,各居一处,我祖胜三公始析居兹土。” 民国《冯氏族谱•序》曰:“我族始祖念三公,由江右迁麻,至德荣公,乃念三公之次孙,即我分三世分支祖也。”又载旧谱(顺治元年)叙曰:“冯氏自宋元以来,历世二十,经年四百余矣。记始祖念三公,五世而有月潭公,元季随父避兵,迨至有明平定而后复业。” 光绪《凌氏宗谱》:“吾祖自始祖受辅公肇基于麻邑也久矣。缅维故都,则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刘伶卫大栗树白石嘴。于明洪武六年偕妣而来。” 民国《彭氏族谱》:“(本邑)外籍不一,而江右独多。以余所见,逮余所闻者,皆各言江西云。夫邑之来江西者不止万族。” 乾隆《邹氏族谱》:“自始祖迁八公以元进士由江西来守于黄,因卜宅麻城之西北点兵。” 光绪《邓氏宗谱》:“至元明递嬗之际,流离转徙,丧乱初平,我祖南坡公始由南昌寄籍于麻城。” 宣统《黄安乡土志》记载的35个氏族中,有23个是从江西迁来,占65.7%。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周氏家族,因为曹树基先生以为:“在麻城县志中,该家族中有40人名列其中,考中进士者竟有15人,是当地一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其来历不详,亦极可能为土著。”但光绪《麻城县志》卷33有一篇王世贞的《周鲁山先生墓志铭》,对周氏家族的来历记得非常清楚:“周之先不及考也,考自元末而有受七公者,从饶之鄱阳徙于黄,遂为黄麻城人。” 这样的例子我们同样可以举出很多,你如果在麻城随便问起谁的祖籍地,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告诉你是江西,就象四川移民都说祖籍麻城一样。 正是由于这些源源不断来到麻城的移民,使麻城的人口不断得到补充。以至全县总人口不仅不见减少,有时甚至有所增加(见表1)。 曹树基先生在详细分析江西迁入黄州府的人口情况后说:“洪武年间的黄州府有64.2万民籍人口,加上黄州卫和蕲春卫的二卫军人及其家属,折算之共有军籍移民3.4万人口,合计全府人口总数为67.6万。……民籍人口中至少有5万人口迁往毗邻的德安府,因为路近,他们不大可能马上在新地取得户籍,而实际上他们已不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所以减去5万人口,全府人口为62.6万。其中移民人口占其62%,共有38.8万,移民人口中江西移民共有33.8万。……而民籍移民为30.4万。”这30.4万人口,至少有10万人迁入麻城(不包括占移民人数13%的从江西以外迁入麻城的人口),而入居孝感乡的人口当在6万以上。 江西师大方志远教授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区,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事实正是如此,大规模迁入的人口,保证了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和巨大的人口输出能力。 至于江西民众大量涌入江北地区的原因,我们赞同主要是逃避重赋的观点。江西在元末属于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即使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其残余势力仍然对明政权构成威胁。因此,江西地区长期遭受着明朝统治者的“重赋”待遇。 朱元璋在洪武4年(1371)曾下诏曰:
朕起布衣,深知民间疾苦。及亲率六师,南征北伐,……朕以中国精锐驻守遐荒,岂但风俗之殊,亦有寒暑之异,艰难万状,朕不忍言。然欲镇安吾民,必资守边之力,其于科征转运,未免劳民,理势相须,盖不得已。念尔江西之民,未归附时豪强割据,狼驱蚕食,资财空匮。及归附之后,供亿更繁,今已九年,其为困苦,朕甚愍焉。今年秋粮尽行蠲免,以济民难。……事有缓急,故恩有先后。咨尔人民,其体朕怀。
所谓“豪强割据”即是指陈友谅,陈友谅于至正23年(1363)为朱元璋所灭,至洪武4年正好九年。这个诏书明确说江西“归附之后,供亿更繁”,这正说明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尽管江西“资财空匮”,还要加重江西的赋税负担,以至到洪武四年尚“其为困苦”。江西的这种情况,与江南一样,实际都是朱元璋对原先敌对势力占领区实行重赋政策的结果。 然朱元璋仅减免了一年秋粮,并未降低江西的赋税科则。洪武21年(1388),南昌府丰城县民反映赋税太重,朱元璋才降低江西的科则。《明太祖实录》卷190记载:
南昌府丰城县民言:农民佃管田一亩岁输五斗,诚为太重,愿减额以惠小民。户部定议一亩输四斗。上曰:“两浙及京畿土壤饶沃,输四斗;江西群(?郡)县地土颇硗瘠者,止令输三斗,著为令。”
但每亩3斗的赋税,对土地瘠薄的当地来说,仍然是属于重赋。事实也正是如此,南昌府在明代始终存在重赋问题。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江西的瑞州(今高安、上高、宜丰三县地)、袁州(今萍乡、宜春、分宜、新余等市县地)二府。这与麻城移民大多来自这几个地方的记载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看看黄州府的情况,弘治《黄州府志》(卷3):
洪武24年,官民田地塘三万五千三百四十三顷七十九亩三分五厘,夏税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三升三合四勺,大麦八斤九两九钱六分……。秋粮米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三合九勺。
按上述税额计算,黄州府平均每亩税赋仅6.2升,只相当于南昌府的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江西人口大量涌入麻城地区是势所必然的。 事实上,麻城已成为一个移民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最典型的如本文开篇所引泸州《王氏族谱》序言所说:“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这是一个家族式的移民,他们在麻城居留的时间才两年多。相信他们的后裔在谈到祖籍地时,“河南”既久远又抽象,相比之下,“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倒是一个亲切而又具体的故乡! 遗憾的是,孝感乡的人口输入量最终没有赶得上输出量的增长。到成化8年,动态平衡终于难以维持,孝感乡结束了自己输出和中转人口的任务,在麻城的历史上永远消失了! 下面是明朝三个时点江西、湖广、四川三省的户口变化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孝感乡必然消亡的趋势。
表2: 年 代 江 西 湖 广 四 川 洪武14年(1381) 1553924户 785549户 214900户 8982481口 4593070口 1464515口 弘治15年(1502) 1363629户 504870户 253803户 6549800口 3781714口 2598460口 万历6年(1578) 1341005户 541310户 262694户 5859026口 4398785口 3102073口
资料来源:洪武14年引自《太祖实录》,弘治15年、万历6年转引自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表2-7”。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西的人口持续下降。湖广的户口数大幅下降后,直到万历初仍未能恢复。而四川的户口则持续上升,洪武14年到弘治15年的121年间,增长幅度达77.4%。这样,孝感乡于成化8年被撤并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五 麻城至四川迁徙路线
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线分水、陆两途。据四川省图书馆藏《湖北麻城王友山冯氏巴县谱系拾略》:“明末,王应熊以英年洪识,佐命燕京,后值蜀乱,奉诏赴川镇抚,在荆襄摒挡就绪后,由麻城携祖公友山、祖婆冯氏,暨诸兄嫂子侄全家男女溯江而上,至渝城驻跸。”此为水路入川。又石柱县《秦氏繁衍史•传记》:“秦公讳安司逸其字,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也。……元季遭徐寿辉乱,安司公偕兄弟七人入蜀,自荆州石码头分袂,俱散处蜀中。”此为先由水路入川,到荆州后水陆并进者。《万县何氏家族史料汇编》:“子孙世居湖北麻城孝感高家堰、洗脚河、太平坝、千家村、凤凰山一带,皆其族也。传至二十余世,至元末明初洪武二年己酉岁,松、柏、梓三人品投来川。……因岳母隆(龙)氏年迈随后岳父杨仕虎。行至长溪河,丈婿二人骑马过河,以姓氏更名曰杨何溪。”此为陆路乘马入川。 根据明人黄汴《天下水陆路程》、程春生《士商类要》、清人陈诗的《湖北旧闻录》、明清两代官书及地方志书,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入川的道路里程。 水路为:麻城至湖广武昌240里、武昌府夏口驿至荆州府荆南驿965里,荆南驿至四川夔州府永宁驿860里,永宁驿至重庆府巴县朝天驿1360里,朝天驿至成都府锦官驿2235里,全程5660里。 陆路为:麻城至黄安90里,黄安至黄陂120里,黄陂至孝感县120里,孝感至云梦县40里,云梦至德安府60里,德安至随州130里,随州至枣阳130里,枣阳至襄阳140里,襄阳至巴东县930里,巴东至四川巫山县120里,巫山至成都府城1620里,全程3500里。
六 孝感乡迁川人口辨正
综上所述,元末明初,麻城孝感乡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这当然是一个庞大的移民群体。但我们并不否认这个庞大的群体里面存在着误籍与冒籍的情况。下面试作粗略辨正: 第一,孝感县误籍为孝感乡。元至正17年(1357),随明玉珍入川的部队和随军家属,据曹树基先生估计有40多万人。这4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麻城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孝感县人。这部分孝感县人的后代或口耳误传,或家谱中仅记祖籍为“湖北孝感”,就极可能误为麻城孝感乡人。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人数量十分有限。因为入明以后,孝感县是没有人口输出能力的。明初,孝感县与安陆、云梦、应城和随州同属德安府管辖。由于元末战争的破坏,使这一地区的人口消耗极大。查《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年,德安辖区仅有云梦县未被省废,其余各州县皆是洪武13年复置的,而德安府也降为州,从属黄州或武昌府,至洪武13年才复为府。康熙《安陆县志》作者说:“闻之老父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得城东老户湾数户而无其人,乌兔山之阴空土以处者几人而无其舍,徙黄麻人实之,合老妇孺子仅二千人,编七里。”明确指出迁入的移民为黄州府之麻城人。孝感县《夏氏族谱》在谈到自己的祖籍时说:“荣二祖,其先麻城太平乡古井巷人,明洪武初迁徙天下富民充伍,公偕李孺子徙居孝感县。” 又据广水市政府网站《历史述要•明初江西移民应山》介绍:“就保留下来的姓氏族谱看,应山现有十之八九的姓氏,均为明朝初年至明朝中叶从江西、安徽、麻城过来的移民,而以麻城移民为多,所谓‘麻城过籍’便由此而来。”其实,时至今日,我们只要到孝感民间去走一走,还能听到不少老人把睡觉说作“回麻城去了”。 第二、本县移民冒籍孝感乡。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来自麻城其他乡的移民冒籍孝感乡;二是成化8年孝感乡撤消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甚至还有自称是明末清初迁自孝感乡的)。这两种情况历明清两代而不衰,但这种冒籍无关弘旨,因为他们冒的是“乡籍”而非“县籍”,他们毕竟是真正的麻城人。 第三、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四川移民中麻城孝感人在各地的势力都很大,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冒籍孝感乡人。也就是民国《南溪县志》所说的“(孝感乡)人众势强,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曹树基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引民国《云阳县志》所举该县向、何、谭、孙、于、张、贾、李、王诸大姓,都说是“明洪武年间自麻城迁入”的例子,然后说:“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是不可能迁自麻城的。”实际上就是肯定向氏属冒籍之列。但此论也略显武断,向氏为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是事实,但他们可以先迁到麻城,取得麻城籍以后再迁四川。就如曹先生所说的“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在孝感乡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有些外地移民在孝感乡停留时间很短即入川,有的则定居数代成为土著后再迁移。”麻城向氏正是后一种情况。据四川长寿《向氏支谱》载,其族于“元人入侵时,为避战乱,文秀由湖南沅陵迁湖北麻城县,生子爵禄,安居乐业。不知相传数代,至本支始祖万恩公住麻城县孝感乡向家坪、中坝、陈家沟一带(现麻城市松鹤乡)”。 上述误籍和冒籍情况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对此,我们并不讳言。但如果因此而否定整个孝感乡和那些孝感乡先民的历史存在,则未免以偏概全。
主要参考文献
[1]乐史《太平环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存《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5]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6]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1999年影印本。 [8]弘治13年《黄州府志》。 [9]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 [10]万历《黄安初乘》,2005年影印本
|